close
原文發表於我的個人臉書2016/10/28
我們活在一個很奇妙的時代,在這個時代裡,地球上有一群人受到資訊與科技的排擠,成為被刻意遺忘的一群人。他們是誰?
就是年齡介於55~65歲的這堆人。
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?為什麼成為這樣的受害者?
這要從他們從何處受害開始說起。
我想你們應該不會否認,我們活的這個年代,你肯定聽過一些名詞像是:資訊爆炸、科技發展、oo世代、網路社群、物聯網…等。這些名詞說穿了,不外乎是用來強調,因為科技的發展,而讓我們的資訊接收變得更快速,就這麼簡單。
那些日新月異的社群工具,除了是美國創投圈那些奸詐投資者的遊戲玩物外,它其實也就是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,這個時代完全拒絕使用社群工具的人,應該會被….(後面自己接)。
我舉個例子,大家一定知道(不知道的人請拖出去謝謝)最近竄起的網路社群工具IG (Instagram),這是一個完全不用到你大腦多數區塊的工具,你只要把照片上傳就可以,使用上也很簡單,你只要用到眼睛就好了。
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社群工具,主要以視覺為主(大概已看透我們的本性),如果你仔細的觀察(這需要用到的不只有眼睛了),你會赫然發現:奇怪,為什麼這上面不是女人、嬰兒、動物、食物就是風景的照片?好,從有人像的內容來看,裡面其實非常困難找到年齡介於我剛剛說的,55~65歲的人(更不用說那些70~80歲的)。
你可以說,這是因為這堆人根本沒在用社群。
真的是這樣嗎?
我怎麼發現,(這是個人統計)台灣多數的低頭族,就是介於這個年齡?因為,他們有比其他年齡的人更多的時間,去花在手機上。而他們之中,更不乏轉貼達人跟分享魔人。
你說,這群人,真的是社群孤兒嗎?
NO,才不是。
那他們為何成為受害者?為什麼,由比較年輕的人創造出來的社群經濟,會排除(或是忽略)這些介於55~65歲的使用者?
我歸納了幾個可能,大家一起來看一下。
首先,是否這些55~65歲的,稱之為半百人士,這些人在設計上(對不起我是個設計師,所以觀點必須由此出發)就是種錯誤?
地表上最成功的設計,莫過於年齡介於0~0.9歲的這些人了(受眾廣、普遍接受度高)。接下來,逐年遞減,一直減到根本沒人想看為止。這其中,似乎最讓人不願意花時間「多注意」的,莫過於這群55/65受害者。
再來,你們知道,謠傳臉書有個機制,計算你在每一篇PO文上所停留的時間,用來判斷你的使用習慣。如果這個所屬為真,那麼可想而知,哪種年齡的人放到PO文裡面,無論品質高低,都應該是贏得最多注目時間的;相反地,你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使用行為,當你看見一個55/65歲的使用者分享照片(裡面要有他們本人的影像),你又會花多少秒,仔細的看?還是快速捲過內容是什麼也不記得?
這,就是55/65這群人成為受害者的原因。
難道他們不是人?
難道他們因為活了55~65年,就活該被社群給霸凌?
我覺得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。
所以,今天我認真的看了一位60多歲的女性使用者(在此不能公開她是誰),她所分享的出遊照。嗯,她的出遊照裡,涵蓋了三個55/65人士,其中一位是男性。我認真的觀察了一會這位男士的臉,然後給了我莫大的靈感。
什麼靈感?
就是一個人,無論性別、語言、背景、存款數字、房地產數目、性伴侶數字、婚姻狀態、子女人數、社會地位、交友狀況,通通先不去論這些。就看這個人的臉就好,其實,一個人的臉,已經是全部語言。
這個語言,代替你訴說著,屬於你的時間與事件。
在這個條件下,其中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,請注意,跟上述那一大堆無關喔! 這個因素,它叫做是「生活習慣」。
更精確的來講,你可以作一個這樣的觀察實驗,你可以刻意的,去翻出臉書上屬於55/65的這群人,也可以從身邊、路邊觀察起。
這些人之中,如果生活習慣屬於「糟糕」等級,他們的臉上會散發出不太愉悅的線條,他們無論是本人或照片應該是不太會讓別人想多花幾秒停留的。至於生活習慣屬於「還不錯」的那些人,不須要美或帥,你會發現他們的面容讓人不會感覺不舒服。
我只是拿比較極端的例子作比較,大家自己回去細細品味。
還有,生活習慣它對我來說,是一種人格特質的堆積。也就是,我相信你的個性如何,造就你的生活習慣,然後得出一個屬於你的氣息,接著那就是屬於你的語言,別人讀起來跟我們自己讀自己,是不一樣的。
我常常想,台灣是七歲上小學,儘管在那之前我們早就已建立足夠的人格特質,但是我們的社交圈(55/65人士多半沒有接受幼稚園教育)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。所以這群55/65人士,假設他們的人生真正起算,是從7歲開始,這只是個估算。因為有些人家庭環境因素,會使他們必須更早開始學習成人生活,但是「社交」這個活動還是要從接受正式教育算起。
想像一個人從7歲開始,一直到了55歲。這48年,把它想像成48次的目標任務。假設一個人的個性、價值觀、生活習慣,給了他48次機會,結果都是差不多的,那麼到了第49次的時候,大致上,這個人已經是很難再有其他改變。
而這48次的人生機會中,他們有不少人拿來花在建立對於金錢、關係、家庭、工作、社會的信仰,而不是對自己的了解。到了第49次的機會來到時,他們還是沒有辦法不去說那些相同的事。
別忘了,一個人到了55~65歲,外觀上的設計肯定會衰敗,這是自然機制。但是靈魂是一樣的,他們對於人事物的感知,對愛與美好的體會,跟任何其他年齡都一樣,只是表達的方式略有不同而已。
所以,你們這些中年人,不要以為我不懂你們。
(我在意你們,也了解你們55/65)
arrow
arrow

    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