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原文發表於我的個人臉書2016/10/24
你知道我最老的朋友是幾歲嗎?他大我21歲左右。
他是一個年齡上足以當我父親的人,但他是我的朋友。
我們認識多年,源自當年在英念研究所時(2009年),不同朋友的介紹與串聯,所以交上了朋友。 他是一個離過婚的男人,飽學多聞,而且絕對紳士。他擁有雙專長,軟體工程師專長技能,加上永續環境工程的博士學位。55歲的他,到現在還是希望可以繼續工作,因為他認為好像也還不到退休的時候,儘管他房子、車子、銀子都有了,就是欠個妻子。
我很感恩他,因為如果沒有他的幫忙,我們就不會找到現在的住處,省下了台幣十幾萬的費用(是的,在英國搬家、租屋就是這麼花錢)。其實原本他是住在這裡的,因為他買了房子,加上他是北部人(我住在中部),所以他決定要搬回去老家,離自己家人近一點。不過,他過去在這住了十年,朋友圈多半還在這,偶爾他還是會驅車南下來會友,上個周末他順道造訪了我家(以前也是他家,很妙),我努力的煮了二頓道地英國飯請他吃,想表達我的感謝之意。
吃飯以外,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聊天。東南西北的聊,沒有年齡的限制,沒有性別、國籍、背景、文化的考量,就是朋友的聊天。從他離婚後交過的女友,到我們其他的共同朋友,我們喜歡的書(或最近在看的書),一些英國過去發生過我卻不知道的事,他自己的朋友發生的趣事,大家對性與男女關係的看法,…等。
然後,他突然說起了「時間」這件事。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,席間他完全沒有用任何「長者」或「中年人」的姿態說話,我們的談話完全架構在朋友間的情誼上,我絲毫感覺不到任何壓力。說穿了,我對他的態度也是對待朋友,跟年齡一點關係也沒有。
我反問自己,如果這發生在我出生的地方,或者跟我有著相同、或類似背景的人身上,同樣的年齡,我會不會用不同態度對待他們?或許會,壓力會使我變成另一個人說話,壓力會讓我變成不是真正的我。回想過去三十多年的時光裡,我活著多半不是自己,對照現在的真我,有時還挺嚇人的,為什麼,過去的我能夠這樣活呢?這是一個我到現在還是沒解開的疑問。
好消息是,現在的我,已經總算跟真正的自己碰面了,打過照面後我們決定永遠這樣下去,不必要再回到過去,那個被社會與出生地剝除剩下沒多少的 – 我。
論回我朋友,當我回想跟他的談話,他就像是一個「未來」,反照著我自己。所以我問自己,「我希望55歲的我,是個怎樣的人呢?」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,我問的,不是問自己會有幾棟房舍、離幾次婚、生幾個孩子、戶頭有多少存款。我問的,是我這個人散發出來的氣息,跟帶給別人的感受,會變成什麼樣?而我自己,現在的34歲的我,又希望到時候的自己變成什麼呢?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呢?
我這個朋友知道的實在不少,他就像個行動圖書館,讓你隨時借還,想問什麼通常都有什麼。我告訴他,我知道,我自己不是這裡出生的(儘管我奇妙的總是感覺自己就是這裡的人),所以我感覺自己好像沉睡了好久好久,今日的我晃如隔世,想把過去我沒有的補回來。所以我想要知道,英國人小時候看些什麼書、聽些什麼音樂、吃些什麼東西、穿什麼、討厭什麼、流行什麼、害怕什麼。
那些共同的學科,鐵的證據就不用說了,數學、物理、化學這些東西,無論用什麼語言去學,結果都是一樣的,我不想花時間在這。 講到這裡,我給自己的未來二十年計劃,大致上擬了一個雛形,就是要把自己的時間利用最大化,然後塞進別人二十年內發生的事情。具體的講,就是一些只要跨越文化,結果就會截然不同的東西,像是:文學、音樂、童話故事、歷史、政治等。
我的朋友聽完我這一番話,他緩緩的說,嗯,妳知道嗎?妳讓我突然想到,我真希望我可以再年輕一點,那我或許會花更多的時間學習,或許跟妳一樣有那麼多精力跟熱情去追逐妳想知道的事。
因為他的健康狀態逐年往下,面對老化跟健康狀態,我才意識到,人最殘酷的莫過於我們終究是時間的敗者,面對時間,儘管你有再年輕的靈魂,你都無法避免身體老化的事實。時間,因此對應到人類最具體的展現,就是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,我們都在老化,只是我們根本沒發現。
至於,提到時間,我今天想起了,我從約莫七八歲開始,就認為自己註定要住在別的國家這件事,今日對照起來,它是一種有趣的長期目標,而我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達成了這樣的一個莫名的願望。
沒有好壞,就是純粹內在的聲音一直存在,多年來一直推著我前進,就這樣而已。
我問我這位朋友,「你現在還會不會把我當成外國人看?」
他愣了一下,他說,「妳這個問題,我還真沒想過。」
只有妳自己把自己當外人,妳才會是外人。
這是我對自己下的結論。
原來,當別人不再探討你的文化、語言、那些關於你的過去,不是因為他們對你不感興趣,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把你當外人看。
懂了。
arrow
arrow

    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